【#經濟粉條】
錢來得快也去得快,一招守住你荷包
問大家兩個有趣的問題:
如果你買了一張三百元的電影票,
在準備進場時,發現票不見了,
於是你急忙地衝到櫃檯,
再買了一張三百元的電影票,
你會覺得這場電影花了妳多少錢?
如果你買了一張三百元的電影票,
到了電影院才發現,
出門前放在右邊口袋裡的三百元不見了,
沒辦法再多買個豪華爆米花全餐了,
你會覺得這場電影花了妳多少錢?
大部分的人遇到第一個問題,
會回答:「六百元」
而遇到第二個問題,
會回答:「三百元」
但是各位仔細想想,以上兩個場景,
從你帳戶裡減少的錢,
根本就是「一樣多」的啊,都是六百元!
只是一個是買兩張電影票的六百元,
一個是買一張電影票的三百元,
加上遺失的那三百元,也是六百元。
這種奇妙的錯覺,
解釋了人們心中的「心理帳戶」,
我們習慣把錢「分門別類」,
給每筆錢賦予一個獨特的類別,
來加強他被運用時的「合理性」。
比如說:
「辛苦工作賺來的錢,就要省點花」
「簽樂透中獎的錢,就大把大把花」
「帶一千元去賭場贏了十萬元,
但是回家前不但把這十萬元輸光了,
也把帶去的一千元也輸掉了,
回到家卻說自己只輸了一千元」
以上都是人們心中的各種心理帳戶。
不管你要如何劃分你的帳戶,
永遠記得,「總帳戶」只有一個,
就是在任何時刻下,「你所有的錢」,
不管這些錢是用哪個名目「賺進來」,
還是用哪個名目「流出去」,
都是對「總帳戶的加和減」,
不過,如果要「時時刻刻」清算你
一大堆帳戶「加總後」的總帳戶,
這樣未免也太累了。
所以我建議各位,在消費時,
想一下「機會成本」就好了,
想想看,買這台頂級吸塵器的同時,
也就是沒了一張旅遊的機票,
經過評估,你是否願意花這筆錢?
用這種方式,可能會比較輕鬆、
也比較實際且可行。
不了解「機會成本」的朋友們,
可以看看我之前寫過的文:
https://pse.is/S5TSD
#新竹樂尼尼義式餐廳晶品城店